叢林:堅守實體經濟 發展中國特色 促進金融租賃“新常態”下健康發展
2014-12-16 17:10:15 來源: 評論:0 點擊:
尊敬的崔市長、伏安主任、再平會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非常榮幸能夠與各位新老朋友再次相聚在美麗的渤海之濱,參加一年一度的行業盛會,一同探討新形勢下中國金融租賃行業的發展大計。藉此機會,我謹代表工銀租賃公司向監管部門、協會、各兄弟單位、天津市政府及有關部門,以及各位專家學者、媒體朋友們長期以來給予金融租賃行業及工銀租賃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也非常感謝大會給我這次主題演講的機會。我演講的題目是:“堅守實體經濟,發展中國特色,促進金融租賃‘新常態’下健康發展”。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闡述觀點,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金融租賃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經過7年的發展,在各界的共同呵護關愛下,我國金融租賃業浴火重生,從小到大,茁壯成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公司數量不斷增加,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不斷提高,行業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仡7年來租賃行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發展規模和質量效益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統計,截止到今年3季度末, 25家金融租賃公司總資產總計超過1.2萬億,實收資本876億元,營業收入611億元,利潤總額158億元,凈利潤120億元。預計到今年底,總資產將超過1.3萬億,凈利潤約160億元,與2008年底水平相比較,均實現超過15倍的增長。
商務部日前發布的全國融資租賃企業發展情況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登記在冊的融資租賃企業共1086家,其中內資試點企業123家,外資企業963家,注冊資本金總量2884億元,資產總額8725億元,其中2013年新增租賃投放量3864億元。如果按照2013年增長速度推測,到今年底,商務部管理的融資租賃公司資產總額約1.25萬億元。也就是說,到2014年底,預計全國租賃行業資產規模將達到2.6萬億左右。
第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得到了新提升。
幾年來,租賃企業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努力做實、做專、做強,結合自身特色,充分發揮金融租賃公司的獨特牌照、資金優勢,為產業發展增加動力,溫暖實體經濟,開辟了金融租賃的一片藍海。例如,從無到有發展飛機租賃業務,打破國外租賃公司壟斷,目前國內金融租賃公司已占據國內飛機租賃新增業務的80%,促進了國內航空業發展;積極支持國產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國商飛C919飛機430架訂單中大部分由國內金融租賃公司購買;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充分發揮經濟轉型穩定器作用,簽訂船舶、海工平臺等外海訂單交由國內工廠制造,降低了行業周期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為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國內產能輸出,開展貼身服務和跨境設備租賃業務;為了配合城鎮化戰略,改善民生,各租賃公司積極投身軌道交通、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產業,基本覆蓋了全國主要城市;為了更好服務三農、解決中小企業融資融物難題,各租賃公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第三,創新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隨著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加劇,金融租賃公司深入挖掘租賃特色,努力扭轉粗放發展、產品單一、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局面,積極探索差異化、精細化的創新發展道路。例如,積極開展保稅租賃、聯合租賃、轉租賃等,大力提升經營性租賃比重;大力發展資產交易,與保險、信托、資管等機構對接,做大資產流量,向資本節約式發展轉變;積極探索在自貿區設置飛機、船舶專業化子公司,發展專業化經營;不斷拓寬融資渠道,積極開展境外融資、資產證券化等業務,降低融資成本;圍繞產業鏈經濟,用租賃服務連接上下游;結合銀行股東經營戰略,利用銀行渠道優勢,進一步促進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水平提升。
第四,行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經過7年的發展,金融租賃的價值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同,去年12月,李克強總理在天津考察工銀租賃,對我國金融租賃產業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金融租賃繼續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在支持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平衡國際貿易、促進就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去年底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提到要發揮金融租賃特殊作用,國家領導人就促進金融租賃行業發展進行批示,國務院辦公廳、銀監會、人民銀行、商務部、稅總、高法等有關部門持續推動配套政策完善,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不斷得到解決,行業發展環境得大大改善。
二、“新常態”下租賃行業面臨的新情況、新變化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常態”,無論是整個宏觀經濟的大環境還是具體到金融租賃行業的小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變化面前,唯有認清形勢,把握趨勢,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實現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我想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思考“新常態”給租賃帶來的影響:
經濟增速的變化對租賃行業增長空間的影響
“新常態”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從年增長9%的高速增長時代步入7.5%甚至更低的中高速時代。今年以來,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在某些具體行業當中,經濟增速放緩所帶來的下行壓力一直存在。反觀租賃行業,由于政策紅利釋放等因素,今年仍保持較快的發展態勢。
一邊在放緩,另一邊在加速,形成這種鮮明對照的根本原因在于當前中國經濟體量的龐大,即便速度放緩,增量依然可觀,這是支撐租賃行業繼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前提。
從金融租賃占社會投融資的比重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前三季度,國內固定資產投資新增35.8萬億元,其中,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約6.9萬億,而金融租賃公司新增投放4221億元,占比約為11.6%;人民銀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社會融資規模為12.84萬億元,而金融租賃公司新增投放相對占比約為6%。這兩個偏低的比例說明,金融租賃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的挖掘和發揮。
因此,經濟增速的放緩不會必然導致金融租賃行業增長速度的放緩,在保持可觀增量的前提下,隨著社會融資結構的調整,租賃滲透率的提高,金融租賃仍將在未來一段時期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
(二)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蘊含的機遇與挑戰
“新常態”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我國經濟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向改革要紅利。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服務業比重大增加,自去年第三產業GDP貢獻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以來,這種趨勢仍在繼續;二是制造業從中低端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高端轉移;三是過剩產能的輸出和高端裝備“走出去”的訴求日益迫切;四是改善環境、改善民生的基礎設施類投入需求增大;五是能源結構發生變化,核電、太陽能、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比重在不斷擴大。
上述五個方面所涉及的大部分產業都是金融租賃支持、服務的對象,其中蘊藏著的業務機會和發展機遇顯而易見。但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不可能順風順水,難免會產生局部的、階段性、特定領域和時點的震蕩,甚至由此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風險,我們不能忽視這種風險的存在。
今年以來,國內金融體系運行總體是平穩的,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呈現雙升,風險暴露從沿海向內地轉移,投資帶動力強的房地產業表現持續低迷,反映到租賃行業上,個別項目風險有增加的苗頭,出于風險控制的需要,新增項目收益率也出現下降。因此,如何在抓住機遇的同時,更好地控制各類風險,提升對風險的控制力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中國經濟全球布局調整帶來的影響
今年以來,為了順應改革發展的需要,提升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融合水平,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從籌建亞投行,到“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再到絲路基金的建立,為中國經濟構建更加開放的格局、推動國際經濟秩序調整、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奠定了基礎。習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表示,未來十年中國對外投資將達到1.25萬億美元。而隨著匯率改革和資本項目的開放,外匯儲備的積累速度將下降,資本流出將更多的以企業投資的形式出現,屆時金融租賃將作為一種重要的工具被更加廣泛地加以運用。在中國向外資本輸出的過程中,租賃企業應注意幾點:一是“一帶一路”是國家的長期戰略,應避免急功近利,一哄而上;二是應加強企業與政府的合作,要在政府的規劃和引導下,在去高效投資;三是去偽存真,考察企業的真功夫,避免一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盲目“走出去,造成投資的低能低效,甚至帶來風險;四是加強對當地政策、法律、商業環境的了解,不打無準備之仗。
總之,“新常態”帶來了新變化,新變化需要新思維。“新常態”下金融租賃大有可為,但同時也對我們的風險管理能力,資產經營能力,全球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智慧去開創金融租賃行業發展的新時代。
三、堅守實體經濟,發展中國特色,促進金融租賃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站在新的起點上,關于未來金融租賃行業如何更好發展,談幾點看法:
第一,堅守實體經濟,提供更加貼身的金融服務。
回顧我國金融租賃發展歷程,不難得出堅持服務實體經濟,不脫離實體經濟,是最核心的經驗。在未來的發展當中,我們應當牢牢抓住這個根本點,貼近實體,服務實體,圍繞實體經濟進行創新,促進金融租賃行業行穩致遠。一方面,要把握租賃投向,按照國家引導鼓勵的重點領域進行發力,幫助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我們應發揮貼近實體經濟的特點,以敏銳的市場嗅覺,近距離的關注和感知實體經濟的新訴求,從而更好地發揮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管道和紐帶作用。
第二,發展中國特色,打造中國金融租賃品牌。
隨著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眾多新租賃公司的興起,我們面臨的市場競爭將是更高層次的競爭。競爭對手業既有國內同行,更有國際一流租賃公司,這需要我們在競爭中進一步突出自身特色,構建核心競爭力,在全世界打響中國租賃的品牌。如何來突出中國特色?一是要進一步加深與國家戰略的協同,對“一帶一路”戰略、大飛機戰略、制造強國戰略、海洋戰略、新興產業戰略、城鎮化戰略等要認真研究,緊密跟隨;二是要與中國有實力的企業手拉手“走出去”,助力飛機、高鐵、發電裝備出口,通過中國品牌產品、品牌項目在海外市場贏得聲譽;三是與中國銀行業全球發展融合,借助銀行海外資源,發展更加豐富的、多層次的產品組合,形成中國金融的大品牌;四是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并反過來以此助推中國金融租賃品牌的塑造。
第三,提升專業化水平,構建核心競爭力。
經過7年的發展,可以說中國金融租賃公司已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條路不同于發達國家市場的租賃公司只專注某一個領域的發展,而是在有所重點的前提下的多業務領域混合經營。這種發展模式是特定時期的產物,從長遠看,租賃公司只有根據自身的特點,在特定領域開展專業化的特色經營,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降低同質化、低水平的競爭,形成層次分明的市場結構,整個租賃行業才能呈現百花齊放,共生共榮的局面。
第四,加快經營轉型步伐,用好自貿區等改革開放平臺。
在新階段,因受到資本杠桿的限制,粗放型的發展將難以為繼,必須加快轉型,進一步提升集約化經營水平,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盤活存量資產,做大流量,推動租賃業務的持續發展。銀行系租賃公司應充分發揮租賃與信貸等產品的互補的特點,構建具有特色的租賃產品線和資產管理平臺,形成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的新支點。同時,要發揮天津、上海自貿區試點平臺作用,積極參與京津冀一體化改革,在專業子公司、國內外兩個市場資源利用、拓展融資渠道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第五,進一步優化租賃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近年來,政府、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為改善金融租賃公司發展的外部環境做出了大量努力,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我們也應當看到,相對于租賃業務的快速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仍顯滯后,租賃企業發展仍然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例如,在融資方面,融資渠道過于依賴同業間市場,缺乏中長期資金來源,缺乏附屬資本補充渠道,金融租賃公司借款的風險權重設置過高,導致增加額外的融資成本等等。此外,在法律和物權保障、稅收、會計折舊、特定行業準入資質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礙之處。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一起去努力推動解決。
各位嘉賓,朋友們,經過7年的發展,中國金融租賃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讓我們從業者倍感振奮和自豪。在“新常態”下,租賃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讓我們一同努力,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的胸懷,共同推動中國金融租賃事業大發展,為“中國夢”和“租賃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