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性租賃20年的失落
2015-01-04 14:17:28 來源: 評論:0 點擊:
徐莉
不足1%對比30%,開放了20多年的中國企業,為 何在融資性租賃業務上,與國際水平相差如此之巨?
毫不夸張地說,大多數中國設備廠商不清楚到底什么是融資性租賃,但它卻是發達國家最常見的營銷手段。一個數字可以說明這一點,在美國,平均而言,一個設備廠商至少有30%的設備是通過租賃方式交付市場的,而在中國,這一比例卻不足1%。
如果說10年前,聯想通過建立完善的渠道體系,戰勝了在技術、品牌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國際廠商,那么今天,面對全球一體化的市場環境,既要守住本土市場,又肩負著“走出去”任務的中國企業,除了繼續發揮本土營銷特色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彌補過往營銷體系斷層,與國際標準接軌。而融資性租賃,恰是中國企業曾經失落的世界。
讀不懂的反差
對Lisa來說,2004年第二季度是揚眉吐氣的一個季節。由她率領的IBM大中華區融資部,首次超越IBM其他14個地區,獲得融資租賃業務季度增長率最高獎。這對2000年才起步,且整個融資租賃環境一直不理想的大中華區業務部來說,實屬來之不易。
作為最早在中國獲得合資經營融資性租賃業務的外資企業,IBM在1999年獲得業務資格,2000年正式開展業務。“一開始,市場對融資性租賃概念根本不了解,所以我們面向的仍是跨國公司,因為他們總公司使用的設備總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融資性租賃的方式獲得的,因此希望在中國市場仍能得到這種服務”,Lisa說。在過去的5年中,她從IBM中國第一位信用分析人員,成為今天IBM全球融資部大中華區總經理,Lisa親身感受了中國融資性租賃市場的變遷。“中國用戶的進步是非?斓,或者可以這樣說,融資性租賃在中國近兩年來呈現跳躍式的增長”,Lisa說。2000年之前,整個中國市場采取的仍是現金交易,2002年,大部分中國用戶對融資性租賃表現出的還是一臉茫然,但令Lisa驚異的是,到了2003年,用戶中很多專業人才已經對此非常了解。這讓Lisa對在中國開展租賃業務有了非常大的信心。于是,針對這些需求,2004年,IBM開始為中國用戶提供更多種類的融資性租賃服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公司租賃業務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融資性租賃業務在其整體業務比例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該公司從事租賃業務的人員總數達2000多人,只要當地法律許可,該公司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開展租賃業務。該人士同時指出:“開展融資性租賃業務,不僅可以直接為我們帶來生意,更重要的是滿足用戶需求,服務于整體業務的。”可見,為用戶提供融資性租賃服務,在外資企業中非常普遍。
那么,融資性租賃在國內企業中開展得如何呢?
記者聯系了多家國內設備廠商,但因各公司均沒有設立租賃部門,采訪無從進行。北京市租賃行業協會副秘書長余小梅說:“為了讓企業界與政府進行溝通,租賃協會曾舉辦過一次研討會,將企業代表和主管官員聚到一起。但是,當讓企業代表提出問題時,竟沒有一家企業講話,場面十分尷尬。這說明,很少有企業真正開展融資性租賃業務,因此對其缺乏根本性的了解,自然也就無話可說。”租賃專家沙泉指出:“大部分國內設備廠商對融資性租賃不了解,即便有些企業采取了所謂分期付款等形式,也是畫虎不成反似犬。因為融資性租賃需要有一套完整的運營體系(包括定價、設定租賃期、處理舊設備等),并且必須與整個設備營銷體系結合在一起。”可以這樣說,中國設備廠商在融資性租賃業務方面還沒有起步。
春還沒來,我只能坐等嗎
當整個中國經濟都在與國際接軌的今天,為什么融資性租賃業務國內外差距如此之大?事實上,中國開展融資租賃業務的時間并不短,從80年代初成立第一家融資租賃公司開始,融資租賃業務在中國已有20多年歷史。沙泉說:“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具有開展融資性租賃業務資格的公司只有180多家,其中,真正開展相關的業務的不足10家。”就設備市場來看,美國通過融資性租賃成交額占整個設備市場的比例超過30%。僅計算機設備的融資性租賃,美國每年成交額就達到100多億美元。而中國市場同一比例卻不足1%。這對中國融資性租賃市場來說,不能不說是個失敗。
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沙泉說:“在中國,融資租賃被界定為金融屬性的服務,目前還屬特許經營產業。”按照《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規定,金融租賃公司一直被列為金融行業進行監管。準入門檻非常高。按監管法規,金融租賃公司注冊資金至少為5億元,外匯業務還需5000萬美元。這一點,致使很多設備廠商一直徘徊在融資性租賃業務之外。與之形成強烈反差,在美國,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申請開展融資性租賃業務。
融資性租賃業務的資格獲得,對經營者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它意味著企業稅收情況的不同。我國把租賃列為應稅勞務,其中融資性租賃視為金融業務。有資格開展融資性租賃的企業,是按差額(即收入減出租貨物實際成本)來納稅,但是對沒有業務資格的企業,則按整個設備收入來交稅,兩者相差十幾倍。
另一個不公平的現象也制約了融資性租賃業在中國的發展,就是內外有別、政策不一。據有關法律法規,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經批準,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以合資或者合作形式,設立外商投資租賃公司(按最新規定,外商可以在華獨資經營融資性租賃業務,2004年中期,GE、卡特比勒已經在華首批獲得獨資經營融資租賃業務資格)。很多外資企業,包括IBM、HP都早在90年代中后期,通過合資的形式在中國推出了融資性租賃服務,而本土設備廠商,卻一直無法獲得開展此業務的資格。
除了政策制約,也應看到,國內設備廠商對開展融資性租賃業務的必要性認識不足,也是融資性租賃業務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不能說政策不放寬,企業就該坐等,畢竟很多有資質的企業也在尋求突破。廣城設備租賃有限公司業務總監陳曉赫說:“租賃公司很希望和設備廠商合作,租賃公司可以一次性向供應商支付全款,但供應商最好承諾回購。另外,設備廠商對本行業了解,與他們合作可以促進租賃業務的整體發展。”可見,設備廠商完全可以通過與融資性租賃公司合作的方式,儲備相關業務經驗。
以營銷的名義
對設備廠商來說,開展融資性租賃的好處很多。
之一,可以鎖定潛在用戶。按照沙泉的說法,設備廠商一旦提供融資性租賃,最直接的好處是可以帶來更多的用戶。“只要是接觸過的用戶,有錢的可以全額購買,沒錢的可以租賃。”如此一來,自然套牢各類用戶。
之二,直接獲得收入。開展融資性租賃,還可擴大企業收入。例如,一臺PC銷售價10000元,如果以租賃的形式,每個月按1000元收取租金,10個月就可收回售價。最后還可將機器收回,再做翻新處理,以二手價格銷售出去,又可賺得一筆收入;或者,在為用戶搭建網絡過程中,設備廠商也可以充分利用二手設備。中國市場那么大,從東部到西部,從發達城市到不發達鄉村,利用地區差異處理二手設備的空間是很大的。只要設備廠商在租賃業務上形成一定規模,必然可以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
之三,促銷,融資性租賃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促銷手段。大多數用戶都會有資金不足的時候,通過融物,對他們提供類似于融資的服務,一定會增加對用戶的吸引力。
之四,增加與用戶溝通渠道。Lisa說:“我們部門每個月都至少要與用戶溝通一次,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用戶購買信息就會傳遞過來,我們再將其轉到銷售部門,通過這樣的溝通,我們達成了很多項目。”
之五,連線CFO,F在,在用戶確定采購之前,企業CFO通常也會進行ROI評估,作為供應商,必須有能力與企業的CFO建立良好的溝通,而融資租賃部門就可以起到這個作用。
之六,加速回款。通過與融資性租賃公司合作,設備廠商可以一次性收回設備款項,降低經營成本。
N種方法開局
從外資企業在中國開展租賃業務的經驗可以看到,他們一開始的出發點是針對用戶的資金部門。對任何企業來說,現金流很重要。融資性租賃可以增強企業資產的流動性,改善企業財務報表的形象,這對上市公司是很有意義的。另外,很多用戶,如大學,現金流不夠,也愿意采用租賃的形式。很大程度上,融資性租賃發揮著分期付款的作用,其利息與銀行貸款利息相差不多。
融資性租賃在IT業發展很快。在90年代初期,IT融資性租賃才開始在美國市場出現,到了1992年,就以22.9%的比例在整個租賃行業市場排名第二。因此,IT設備的行業特性,也可以作為開展融資性租賃業務的突破口。據Lisa介紹,低端產品在租賃市場很有賣點。例如PC更新很快,有些行業3年就要一更新,電信行業甚至將PC當作低值易耗品來看待,而租賃恰好可以滿足用戶對PC常換常新的需求。針對PC,供應商一般會將其做成1~4年的租賃,最后,客戶可以作出選擇:讓供應商收回或自己買斷設備。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很多企業還推出了多種租賃方式,如按照使用情況收費,或按使用時間收費——在網站高峰期,多收費;低谷期,少收費等等。
另外,對環保問題的重視,也可以成為租賃業務的突破口。隨著國家對環保的日益重視,企業處理IT過期設備的成本將越來越高,而租賃恰好可以幫助用戶解決這個問題。
隨著整個市場的發展,供需雙方在具體條款上,必然會不斷作出調整。這一點,在IBM的租賃業務中,已經有非常明顯的體現。例如,在過去,租賃時間往往是定死的,設備也是固定的,但現在,IBM為用戶提供了2+1、3+1、2+2等多種選擇。也就是說,如果用戶在簽訂合約時制定的租期是3年,那么在18個月或者2年的時候,用戶可以選擇是否進行設備升級。在租賃末期,過去用戶一般只有三個選擇: 租后擁有設備所有權、租后退還或者由廠商按市場價回收設備,F在,除了上述三種選擇外,用戶還可以選擇按事先商定好的價格購買。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整體信用體系不健全的今天,設備廠商開展融資性租賃業務時,也需要謹慎對待。 ■
小貼士
什么是融資性租賃
與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出租服務(如房屋租賃)不同,融資性租賃是一種資本運作手段,承租人按租賃的形式,通過支付一定比例的現金,獲取設備的使用權,也就是說,通過融物的方式,承租人可以達到融資的目的。隨著市場的發展,融資性租賃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設備廠商可以利用其金融屬性、管理屬性,為用戶提供相關服務,從而達到促銷的目的。而對承租人來說,除了可以今天用明天的錢,融資性租賃還將幫助其合法節稅、完善資產管理水平、減少設備更新換代帶來的損失等。
我愛融資性租賃
無論從融資的角度,還是從資產管理的角度,融資性租賃都可以為用戶帶來很多好處。
案例1 信用額度不足,怎么辦?
需求度:★★★★★
需求方:所有企業,對中小企業意義更大
A公司是一家中型化工企業。今年該公司計劃上一套ERP系統,需資金300萬,但A公司全年總投資計劃也不過500萬,僅ERP一項就占去了60%。盡管從經營的角度,A公司老板很明白ERP系統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但一下子拿出這么大一筆資金,還真有些為難。
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企業明白上系統的重要性,但最后,往往因為現金不足卡了殼。用貸款解決?很難。就中國目前的信用體系,在沒有明確抵押和擔保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
如果供應商可以提供融資性租賃服務,問題就變得簡單很多。一般來說,用戶只需先支付系統總投資的20%。仍以A公司ERP項目為例,該公司只需支付60萬,就可以獲得系統的使用權,其余240萬,也就是總投資的48%,是通過融物的方式獲得的,且不必用廠房等固定資產做抵押,也不需尋找第三方做擔保。融資性租賃正是利用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的特點,規避了商業信用無法考量這一難題。而大多數租賃利息,僅僅是在銀行貸款利率的基礎上增收10~20%,例如如果銀行貸款利息為5%,那么租賃利息就是5%×(1+10%)=5.5%。
Lisa點評:如果用戶的投資回報率很高,比如說可以達到20%,那么,哪怕融資租賃的利率為17%,我也建議企業租設備,而不是一次性買斷設備。
案例2 匯率風險,如何規避?
需求度:★★★
需求方:外資企業
B公司是一家剛進中國的美國公司。計劃購置一批IT設備,現只能從總公司調資金購買。但出于匯率可能變動的考慮,B公司希望能借人民幣購買。
這種情況在外資企業很常見。很多公司為了降低金融風險,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借本地貨幣,購買本地商品。在這種情況下,融資性租賃可以允許B公司開始以很少一部分資金,先期獲得設備的使用權,在公司有了業務收入之后,再逐步支付后面的租金。
Lisa點評:并非每個企業都是炒匯高手,用最簡便的辦法,將金融風險降低,不失為一個聰明的作法。
案例3 IT設備種類多、數量多,怎么管?
需求度:★★★★
需求方:大企業
C公司是一家上萬人的大企業,從80年代開始,不知購買了多少批IT設備,更換了多少臺PC,就連網管人員也不知道換了幾茬。由于一開始并沒有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現在的系統管理員早已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公司到底有多少臺PC、都在什么人手里。至于今后的系統管理工作,至今也沒有設定好一個計劃,眼下,公司又要大規模更換一批設備,系統管理員對此非常撓頭。
包括IBM在內的供應商都表示,如果用戶與自己簽訂融資性租賃合同,供應商將免費為用戶提供系統管理服務。一般來說,供需雙方會簽訂一個框架性主協議,租賃是另外的附件協議。租賃公司將為用戶提供產品登記、產品管理等服務。
Lisa點評:如何將精力集中在核心業務上,是今天所有企業都關心的問題。
案例4 設備過期了,是賣還是扔?
需求度:★★★
需求方:大企業
還是C公司,由于IT設備快速的更新換代,老設備的處理問題越來越讓人頭疼。過去,通過低價賣給公司員工,還一度受到過歡迎,但是現在,員工大多早都購買了PC,對公司淘汰了的產品不感興趣,拿去拍賣,賺不了幾個錢,花的力氣倒不少。
隨著國家環保管理日益嚴格,如何處理過期IT設備,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難題。送,送不出去,賣,賣不出價,也不能將這些過期設備當成普通垃圾隨便丟棄。如果用戶采取融資性租賃的方式,就可以避開這個難題。合同到期后,將設備還給供應商就可以了。而對供應商來說,一旦規模夠大,就可以建立一個完備的二手市場。
Lisa點評: 大勢所趨。
案例5 盈利年景,怎樣加速折舊?
需求度:★★★★
需求方:盈利企業
D公司購買了一臺價格1000萬的設備,如果按規定需用10年折舊,每年計提費用為100萬,但該公司近年來盈利情況很好,希望能夠加速設備折舊。
租賃可以幫助該用戶解決這個問題。該公司可以和租賃公司簽訂4年租期和約,那么每年租金約為250萬。對比過去,將有150萬的費用,不需在當年交稅。
Lisa點評:不建議用戶僅僅因為這個原因進行融資性租賃,重要的考量依據還應是對企業的業務是否有幫助。雖然通過租賃,可以延后交稅時間,但總量是不變的。
多年從事租賃業務的經驗,讓IBM全球融資部大中華區總經理Lisa對用戶需求有深刻的了解。
相關熱詞搜索:融資性租賃20年的失落
